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去年底发布《关于推动家政进社区的指导意见》,引导家政服务充分融入社区生态体系。《指导意见》中,支持具备条件的家政企业承接适老化改造项目,参与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提供上门送餐服务。引导家政企业创新服务模式,针对“久病床前无孝子”等服务痛点,探索家政服务人员轮班制度。
(相关资料图)
家政进社区,养老服务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这项工作的进展如何?老人们能接受吗?记者近日进行了探访。
探索
家政员变身养老顾问,打扫卫生还帮忙拿药
在新华联锦园养老驿站工作的梁万江曾是七彩乐居家政公司的一名家政讲师,精通母婴护理和养老照护等家政技能。现在,她的身份是一名养老顾问,每天来驿站上班,与20多名同事轮班上门照顾家庭养老床位的老人。
早9点,电话响了,是刘大妈:“今天儿子一家都出门了,我想打扫打扫卫生。”梁万江立马叫上一名同事,两人来到刘大妈家里,手脚麻利地来了一场大扫除。临走时,梁万江想起来,刘大妈上次开的药快到期了。“马上就该30天了吧?”原来,大妈常年服用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医院每次只能开出30天的药量,快到日子时,就需要再去开药。刘大妈照往常一样,把社保卡交给梁万江,托她去代开药。来到小区对面的社区卫生站,医生一眼就认出了她——隔三岔五要帮社区老人代开药,这里的医生跟梁万江已经非常熟悉了。
像刘大妈这样的老人,政府通过建立家庭床位形式,要求驿站每月上门提供8小时护理服务、2次护理评估和环境评估服务、1次护理培训服务,每月给驿站补贴人工费600元。
“我们可以提供卫生清洁、上门理发、助浴、跑腿、就诊、送餐、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多个服务项目。”梁万江说。
长期的照护服务已经让梁万江成为老人们最信任的亲人。有一次,早上6点,梁万江接到了迟阿姨的电话。“小梁,我不小心摔倒了,好像把胳膊摔骨折了,疼死了……”梁万江赶紧跨上电动车,5分钟就赶到了迟阿姨家里。只见迟阿姨坐在沙发上,一手托着胳膊,疼得直掉眼泪。眼睛已经看不见的老伴急得手足无措。
梁万江马上在手机上挂了一个急诊号,又下单叫来一辆出租车,半个小时,就把老人送到了友谊医院。带着老人拍片、问诊、治疗、拿药……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每天都会上门去探望老人,尽管这早已超出了每月8小时的时长。梁万江知道老两口每天晚上都要泡脚,担心两位老人一个看不清,一个胳膊受伤,烧水容易发生危险,于是每天下班之后,她还要上门去帮老人烧好热水,看着他们泡完脚,帮忙把水倒掉,这才返回驿站。这样的“探视”一直持续了20多天。
最近,通州区首家由政府牵头、社会参与、企业运营的养老服务中心——“长者俱乐部”,在马驹桥镇燕保家园开张了。这里设置了医务室、日间照料室、老年餐厅、机器人服务体验室等空间,并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服务档案,提供远程医疗、康复、陪诊就医等服务。
负责运营的颐乐居养老有限公司几年前还叫七彩乐居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这几年我们主要致力于家政服务的养老板块,所以干脆把公司名儿也改成了养老公司,家政服务员也换了名字,叫作养老顾问。”公司负责人王慧楠说。
燕保家园已经是颐乐居开办的第3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了。在家政进社区这条路上,这家公司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经验。家庭养老床位是家政公司承接社区养老服务的主要形式,将养老院的“床位”与家政公司的专业护理搬到老人家中,让老人更好地享受到“周边、身边、床边的养老服务”。
“通州的2000张床位,我们参与了260张。”王慧楠说。
家政员还是送餐员,解决老人“吃饭难”“做饭难”
临近中午11点,位于朝阳区劲松六区605号楼楼下的养老驿站里,爱侬家政百姓厨房的工作人员准时送来了热气腾腾的营养餐。20元标准,三菜一汤,有荤有素。
养老驿站工作人员梁军立刻拎起保温桶出发,为订餐的老人送餐上门。大约3分钟后,敲响了张永吉老先生的家门。
走进张老先生家的客厅,将保温桶放在餐桌上,还没等梁军说话,老人先拿起餐桌上的一盒药:“我想麻烦你帮我看看这药,时间有点儿长了,我拿不准是不是治嗓子的药。”梁军接过药盒,“成,您听我给您念哈。消炎喷雾剂,消炎止痛,用于治疗口腔炎……”梁军站在老人身边,声音洪亮,口齿清晰,略微放慢语速,好让老人听清楚。当发现这盒药已经过了保质期时,梁军赶忙提醒老人:“2018年到2021年,过期两年了,这药不能用了,叔叔。”
临走时,梁军还带走了张老先生家的垃圾。
张老先生今年76岁,独自一人居住,他告诉记者,因为患有眼疾,行动不便,尤其是做饭,就成了大难题,“自己做饭的话,要买好多东西,我眼睛不好,也做不了,他们把饭送到家里,太好了,这样省了好多事儿。”
自2月份恢复送餐服务以来,爱侬百姓厨房已为劲松街道、潘家园街道等10余社区的老年人提供面对面、零距离的温暖助餐、配餐、送餐服务,共计送餐近3000份,服务覆盖近2000名老人。
“吃饭难、做饭难”长期以来都是社区居家养老难以回避的问题。对像张永吉这样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送餐上门,打通了老年餐桌到老人饭桌的“最后一公里”。
家政员“不住家”,常驻养老驿站也便利
爱侬家政公司运营部经理孟凡伟介绍,为了给社区居民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他们安排家政服务人员常驻养老服务驿站,为驿站老人提供卫生保洁、家电清洁、协助购药、超市代买、送餐等便民服务。同时,家政业务与养老服务驿站开展融合联动,为基本养老服务对象提供电话及上门巡视探访、上门理发、上门助浴、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
此外,还为老人提供“住家”和“不住家”家政等多种服务。
爱侬家政公司的家政阿姨、曾获评“最美家政人”的杨忠梅,目前正在为武圣东里的一户老两口提供“不住家”养老照护服务。每天上午9点半,杨忠梅准时赶到老人家里,先给老人做好饭,再给瘫痪在床的刘阿姨喂饭、按摩、擦洗身体、换衣服。期间,如果刘阿姨的身体状态不错,不用时刻看护,杨忠梅还会带着刘阿姨的老伴儿到楼下散步。空闲时间,杨忠梅和两位老人聊天,给老人讲笑话,还给老人录视频。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刘阿姨的身体情况明显好转,“我2月份刚到家的时候,老太太就像植物人似的,躺在床上都不能动。现在会笑了,聊天儿也有反应了,老人的儿女们也特高兴!“杨忠梅说。
这项社区养老服务,会对老人的情况进行多方面的精准评估,比如老人的护理等级、性格特点、既往病史、喜好需求等,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护理方案和收费标准。
据了解,全国目前已建成3.3万多个社区家政服务网点。预计到今年年底,32个重点推进城市的社区家政网点服务覆盖率超过90%。到2025年,全国基本实现社区家政服务能力全覆盖。
探讨
场地、资质、房租……家政进社区仍存诸多难题
“有的养老驿站设在居民楼一层,因为房屋性质的问题,往往办不了餐饮服务许可证,只能在别处做好了饭菜再送过来。可老人一般还是更喜欢吃刚出锅的热乎饭菜。还有住宿也是个问题,其实家政员最好能住在驿站,这样可以随时满足老人的需求,可这又不符合消防‘商铺不能住人’的规定……”谈到家政进社区,王慧楠感觉困难和堵点还是不少。
孟凡伟也表示,家政服务企业最主要的成本之一就是房租。“所以还是希望社区能在服务场地上,给家政企业一些优惠和支持,以降低行业的成本。房租成本降低了,服务价格也能随之降低,家政服务的便利性与时效性也会随之改善,这样才能够提供更快、更准、更放心的服务。”
此外,孟凡伟也提到,在和不同社区沟通对接中,发现社区在合作的方式上以及场景的提供上,还存在一些局限。“举个例子,目前我们正在和一个街道洽谈,根据街道老人的具体数量和情况,按一个阿姨对接三个老人来安排,我们至少需要100个阿姨服务一个街道,这就涉及到比如培训场地、住宿条件、面试签约场地等问题,都是亟须打通的堵点。”
另外,记者从部分家政公司了解到,家政企业参与社区养老,主要的收入来源于政府对老人的补贴,但资金拨付较慢,企业垫资周期很长,有的甚至长达15个月以上,家政企业因为账期变得没有利润或负利润,这也是影响家政企业投身社区养老的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