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台当局花13亿新台币反诈骗,台媒:糊弄百姓的伎俩不亚于诈骗集团

发布时间:2023-05-06 06:49:47 来源:环球时报

为了配合5日台湾“全民反诈日”宣传,台“行政院”大张旗鼓地通过所谓“打诈行动纲领1.5版”,宣布注入13亿元新台币资金,强化“识诈、堵诈、阻诈、惩诈”四方面来遏止诈骗。然而,民进党当局实际上早已组建所谓“打诈台湾队”,但近年来岛内诈骗案件反而越发猖獗。舆论痛批,民进党当局就是最大的诈骗团伙。

各部门大张旗鼓“表决心”


(资料图)

台湾“行政院”4日通过“新世代打诈行动纲领1.5版”,预计追加13亿元新台币经费。台湾《工商时报》5日称,这次口诀为“打诈1234+5”,当局宣称要打造成人人都是“打诈台湾队”,精准打击诈骗。

台“行政院”代理发言人罗秉成解释称,“1合”是指合而为一,考虑到诈骗集团日益猖獗,不只跨“部会”,还要扩及地方政府与特定产业合作,每个公民都要培养识读能力;“2清”是借由法律和技术双管齐发,从上游先清源、下游清淤,有效减少被害案件;“3减”是减少接触、误信和损害;“4面”是指四个方面的打诈都有不同主责“部会”,跨“部会”提出相关策略与行动方案;最后是“加5”,也就是“不接、不听、不看、不传、不信”。台“行政院长”陈建仁称,“打诈纲领1.5版”是希望彻底解决诈欺犯罪问题,从识诈、堵诈、阻诈、惩诈四大方面出发。

相关部门随即开始“表决心”,主责“堵诈”的台湾“通讯传播委员会”(NCC)称,将加强查核电信业者,防堵境外窜改来电。负责“阻诈”的“金管会”表示,将强化申请约定转账防诈措施,建立游戏点数防诈锁卡及内控机制等。在“惩诈”方面,台“法务部”宣示将完善犯罪被害人保护机制,。主管“识诈”的“内政部”则喊出,希望让全民都提升防诈免疫力。“内政部警政署长”黄明昭还称,未来将会在北中南设立打诈中心,人力扩增至100人左右,在打诈中心下再设置工作站。此前一天也就是3日,台“高检”成立“查缉诈欺及资通犯罪督导中心”,陈建仁出席揭牌。

正如台媒所说,台“行政院”2022年7月就推出两年期的“新世代打击诈欺策略行动纲领”,今年3月起又开始修正“刑法”“人口贩运法”“个资法”“洗钱防治法”和“证券与不动产投资信托及证券投资顾问法”所谓的“打诈五法”,力拼本会期通过。

“警政署长”黄明昭更亲上火线,3月开始拍摄“阿昭署长”防诈系列5部视频,铺天盖地在大街小巷宣传。各县市也展开行动,比如高雄市政府警察局今年4月与便利店合作,在各门市电视墙同步播放倡导教育短片,告知民众最新诈骗手法信息,督促提高警觉防范意识。民进党当局更是洋洋洒洒地列举所谓的“打诈成效”,台“行政院”给出数据显示,拦阻金融转账的诈骗金额从前年18亿元新增到去年42亿元新台币,足足增长130%;去年查扣不法所得22亿元,比前年6亿元新台币更是增加256%;在查获犯罪集团与嫌犯数方面,也分别增加了三成和四成。

“诈骗岛”恶名传遍全球

更让民进党尴尬的是,“诈骗似乎越打越多”。台“立委”陈琬惠称,去年下半年诈骗案比上半年暴增3000多起,特别是投资型诈骗,增长极为快速。“立委”王鸿薇称,去年7月时任台“行政院长”的苏贞昌宣布投入14亿元新台币成立“打诈队”,但结果却让人不忍直视,“说是全线溃败,真的完全不为过”。她痛批诈骗集团的嚣张跋扈没有上限,当局却没有作为,让台湾真的成了诈骗之岛。

台湾刑事局统计显示,2018年到2022年,岛内诈骗案不断攀升,光是去年诈骗财产损失就将近70亿元新台币,5年增长75%。单就网络诈骗案来说,2018年诈骗造成的财产损失约4.7亿元新台币、8593人受害;2022年财产损失超过20亿元新台币,被害人数超过1.3万人,增长幅度高达六成。

还有“立委”惊爆,民众个人信息外泄后,警方告知其余“部会”,结果处罚数竟是0的夸张消息。台湾中时电子报称,近年多次登上高风险卖场第1名的网络书店,更是从来没有处罚记录。文章认为,这戳破所谓“打诈台湾队”,只是喊口号,打诈沦为打假球。“立委”李贵敏说,“打诈1.5版”体现民进党“话术治台”,行政单位把所有责任都踢给民众,不但没有解决问题,还提升一般人金融交易的障碍。

就连同属绿营的“独派”小党“时代力量”也提出质疑,该党“立委”邱显智5日披露称,追问“内政部”等部门竟发现“打诈行动纲领1.5版”还在刑事局“内部签办中”,根本没有核定。在“全民反诈日”前夕,当局竟带头演出诈骗案。

有台媒曾梳理岛内诈骗集团的历史渊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金融和电信服务业更加发达,电信诈欺手法开始成为主流。直到1990年代后期,两岸开通电信业务、建立海底电缆,一些台湾诈骗集团逐渐转移阵地到大陆沿海各省。2005年后,随着大陆与东南亚各地经济起飞,这些团伙的诈骗对象已不限于原本的台湾民众,上述地区均有受害者,“诈骗之岛”的恶名开始传遍全球。2009年,在两岸关系缓和之际,双方签立《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导致原本在大陆沿海各省安居的诈骗集团开始将根据地转移到东南亚,甚至到如肯尼亚等与台湾无司法互助协议之地。

实际上,虽然“诈骗岛”的蔑称近20年来一直在岛内外流传,但该话题开始在台湾引起强烈关注,是在去年8月开始爆出震惊全台的东南亚人口贩卖诈骗案件。据当时报道称,不少台湾年轻人被骗到至柬埔寨、泰国、缅甸等国家打工,实则为诈骗团伙工作,而这些团伙的“蛇头”也常常是台湾本地人。之后,岛内民众反诈骗的声音越来越大。今年3月,柬埔寨首相洪森称,收到了来自台湾的诈骗电话,台湾舆论纷纷惊呼“丢人丢到海外”,民进党当局也不得不开始实施行动。

台湾《联合报》5日评论称,台“行政院”大张旗鼓地号称投入13亿元新台币通过“行动纲领1.5版”,也就是去年苏贞昌“打诈”的升级版。之所以要升级,正说明原先许诺的防诈功效不彰,诈骗术仍然行遍天下,只不过陈建仁换汤不换药地继承了苏贞昌“内阁”的作风,依然是吹牛大话,用尽办法要告诉老百姓“政府在打”,但实事没半件,糊弄百姓的伎俩实在不亚于诈骗集团。

诈骗为何成为青少年第一大犯罪

岛内各种反诈骗行动迟迟没有成果,背后也存在一定的社会原因。台湾中正大学犯罪防治所教授郑瑞隆称,台湾诈骗案件和金额逐年攀升,诈骗集团获利庞大,风险却相对较低,吸引大量想快速赚钱的年轻人加入,对社会的稳定性及价值观产生严重危害。

在人口贩卖诈骗案曝光之后,岛内媒体和智库也出现不少分析,为什么台湾年轻人会相信,去类似柬埔寨这样GDP甚至只有台湾4.2%的国家,能够月入数十万?台湾《远见》杂志采访了不少在柬台商,有人表示,“我甚至怀疑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柬埔寨在哪里,也不清楚柬埔寨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这些台商在讨论中,最终得出一个“最不想看到的答案”:台湾除了“护台神山”半导体业以外,已没有什么产业可以给高薪待遇了。“这是否也间接促使青年出外发展,想快速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联合新闻网去年一篇文章称,早些年,愿意加入诈骗团伙的年轻人甚至不用“骗”,很多都是“自愿加入”。台媒介绍称,很多青少年(12-24岁)一个月在便利店打工的薪水,远远比不在诈骗团伙上一次领取赃款的分成,并且还有保护未成年的相关法律让他们免受重刑,导致诈骗集团从不缺乏新血。根据台“警政署”统计,2014年岛内青少年最主要犯罪是毒品,其次是窃盗,但从2018年开始,诈骗已成青少年第一大犯罪,2021年更远远超越窃盗、毒品等两大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数的总和。

台湾法律对诈骗犯的惩罚过低也令很多民众难以接受。台湾“东森新闻云”今年年初曾报道称,据台“法务部”数据显示,近5年诈骗案侦结起诉率仅有21.9%,究其原因,因为最终多以犯罪嫌疑不足理由不起诉,就算诈骗集团嫌犯真的遭到判刑,高达85.5%诈欺犯罪者定罪多在3年以下。

更有甚者,岛内“警政黑”一体也导致诈骗猖獗,警方人员竟成了诈骗团伙的“内线”。据《中国时报》4日报道,“柬埔寨诈骗案”爆出后,29人去年年底被起诉。调查部门溯源破解诈骗团伙头目杜承哲的手机,清查金流,发现他涉嫌结交警察,通过虚拟货币,支付价值约100万元新台币的泰达币给台北一派出所所长叶育忻,请他帮忙查个人信息,同时掌握办案进度。士林地检署3日认为,叶育忻案情重大,依贪污治罪条例向法院申请羁押禁见。

中时电子报5日称,在台湾几乎人人都接过诈骗电话和短信,近年更为猖獗,甚至连脸书、YouTube等社交网络上,也屡屡出现相关信息。台湾“草根影响力文教基金会”的最新调查显示,全台仅有6%的民众没有接到诈骗电话或短信,53%的受访民众不满意民进党当局打击诈骗的表现,82%的人认为台湾现有法律对诈骗犯的刑责太低,88%认为加重刑责对减少诈骗有帮助。

台大政治系教授左正东对民进党当局的政策批评说,打击诈骗是民众关心的议题,遗憾的是当局虽成立“打诈台湾队”,但究竟该由哪一个单位主责,仍没能弄清楚。而所谓“打诈纲领1.5”称,每个人都是成员,那当局要尽什么责任呢?完全是模糊及忽略当局的责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