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五一健康提示④ | 游玩、饮食这些问题需防范-当前要闻

发布时间:2023-05-02 15:21:23 来源:新华报业网

鸟语花香,五一正是欢聚好时节。南京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度过一个健康祥和的小长假,健康防护必不可少。


(资料图)

生吃有风险,小心入乡随俗的“美食之旅”

去外地游玩,贾先生被当地热情好客的朋友宴请了一顿入乡随俗的美食——带血嫩牛肉,开启了他特殊的美食之旅。回南京后他不仅饭量大增,甚至不加餐就饿得睡不着,到南京市第二医院就诊后竟被确诊“牛带绦虫病”。

“它们是舌尖上的美味,却又是寄生虫的天堂。这些食材生吃,可致食源性寄生虫病。”南京市疾控中心血地寄防治科主任医师谢朝勇提醒,美食不可辜负,但市民们也要小心“隐形杀手”,比如生猪牛肉、生食淡水鱼虾、福寿螺等。

而除了肉类和水产品,生吃清脆可口的荸荠的危害,常常被大众忽视。“荸荠性喜温暖湿润,不耐寒,多种植在水田里,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被水中一些寄生虫的幼虫寄生。最常见的寄生虫叫布氏姜片吸虫,当人们用牙啃荸荠皮或者生吃荸荠时,幼虫就会进入体内、寄生在小肠并发育为成虫,导致姜片虫病,让人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过敏和水肿等症状。”

谢朝勇提醒,荸荠千万不要带皮生吃,“很多人心存侥幸,认为自己生吃过也没什么事,但逃过寄生虫感染可不是拼运气的;而且姜片虫的感染是有潜伏期的,和急性的食物中毒不同,有些感染可能要1~2个月后才发作。”

想远离寄生虫,谢朝勇提醒,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切记无论用何种烹饪方式,食物要煮熟,生熟分开,从储藏到食材处理,并注意手部卫生,勤洗手,“切不可在旅途中‘入乡随俗’地生食。”

此外,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湿度增大,预计霍乱、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即将进入高发期,专家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饮食健康安全,严防“病从口入”。

亲近大自然,但有些水不能“亲密接触”

气温渐升,不少家庭会选择走近大自然。

“大家可能选择户外露营、亲近自然,要特别注意防范虫媒传染病。但亲近自然的同时,必须要提高警惕。”谢朝勇提醒,野外活动时一定要做好防护,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抹蚊虫驱避剂,不要在草地、树林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蜱虫叮咬,“还需谨防在沿江地区感染血吸虫病,有些水可不能‘亲密接触’。”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人一旦接触带有血吸虫的疫水,被血吸虫叮咬后,短短10秒钟,它就能钻入皮肤,进入人体内,引发感染,严重时会损伤肝脏,甚至导致死亡。

“但由于野生动物传染源和钉螺难以彻底清除,加之长江上游一些血吸虫病重点防治地区的影响,南京沿江地区感染血吸虫病的风险依然存在。”谢朝勇表示,“血吸虫病多发季节为5-10月,因此五一期间外出游玩,接触水源时一定要提高警惕。”

谢朝勇表示,不接触疫水是预防血吸虫病最好的方法,“若涉水游玩需注意观察有无防病警示标识,避免在有钉螺的环境洗手洗脚、戏水、钓鱼等。如果不小心接触了可疑水体,也不必过于惊慌,应主动向疾控部门咨询。如果感染血吸虫病,一个月左右会出现发烧的症状,一旦出现此类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可能的疫水接触史,以便及早诊断治疗。”

防蚊虫叮咬,出境游返回加强健康监测

小长假期间,又可以畅游世界啦!“近期,出国旅游、经商、务工人员显著增多,在欣赏异国风景、享受异国美食的同时,可别忘了防范疟疾。”谢朝勇提醒。

“疟疾俗称‘打摆子’,恶性疟如不及时治疗将危及生命,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按蚊叮咬传播给人类,也可以通过输血传播。”谢朝勇解释,“虽然南京市已无本地感染病例,但境外输入性疟疾持续不断,且以更易发生重症疟疾的恶性疟为主。”

疟疾可防可治,但谢朝勇表示由于在初期诊断时很容易延误、漏诊大意,而造成严重后果。“如果近期从东南亚等地区回国,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且主动告知医生旅居史,尽快进行疟疾快速检测筛查,如确诊疟疾,按医嘱全程、足量服用抗疟药物,通常可以治愈。”谢朝勇提醒,“而避免按蚊叮咬是预防疟疾最简便有效的措施。市民如果在疟疾高流行地区旅居时应加强个人防护,尽量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黄昏和夜晚)去野外活动,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避蚊剂,采取喷洒杀虫剂、点燃蚊香等措施,减少人蚊接触机会。”

通讯员 刘晨曦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 图源 视觉中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