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真正的读书是组成知识系统

发布时间:2023-07-09 13:48:36 来源:铁剑帮帮主


(资料图片)

很多人喜欢读书,但并非都会读书。按理说,只要认识字,有理解能力就会读书,其实不然。真正的读书不是随便消遣,而是组成知识系统。

钱钟书在大学读书期间经常到图书馆读书,而且还要做笔记。他大学毕业的时候,只是笔记本就装了五麻袋。可以说,他积累了很多知识,把积累的知识组成了系统,可以著书立说,发扬光大。一般人读书只是消遣,找感兴趣的书来读,而且只是当时感觉有意思,或者感觉没意思,过后就忘。即便读了一部催人泪下的小说,过半年以后,再次回想,也会忘记一些情节,甚至全然忘却了。并非人们记忆力差,而是暂时回想不起来。当拿到那本书,再次翻开的时候,以前读书的记忆就变得鲜活起来,也变得非常真实。于是,通过回忆,会获得对那本书比较全面的记忆。要是没有那本书,只是听人复述书中的内容,就会产生一定的隔膜,还要和复述的人争论一些细节,不如直接看书来得方便。

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书都是有选择性的,即便是读一本书也会有所选择。人们只会看到书中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却对于其他的不感兴趣知识和技能视若无物。即便如此,只要遇到好书,还是“开卷有益”的。人们读好书会看到书中很多有用的知识,积累起来就是自己的知识。而只是读一两本书并不能组成知识系统,毕竟书本记述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而写作书本的作者也有认知限度。人们只是接受一两本书的内容,或者只是读一个作者写的书,就未免太过于狭隘了。博览群书才能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经验。倘若只是获得了知识和经验,却没有形成知识系统,就还是读书的初始状态,只是看,却并不会自己做出判断,不会运用书中作者的思路来思考,也不会用作者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似乎人们并非以开放的胸襟来看待世界,而是比较保守,毕竟从小就训练了某种看待世界的视角,即便经过学校学习,也不会改变太多。这就是人的脾气秉性的作用,看似本性难以改变,却是后天培养的结果。

读书可以慢慢磨性,慢慢改变人的性格和气质。倘若没有改变,就算是增加了知识储备,而增加知识储备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影响。人们似乎比较懒惰,只是读,却并不做记录,相信记忆能够持久,却往往大失所望。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确实是一种读书见效的好方法。一边读书,一边做记录,可以把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记录下来,慢慢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也就能把知识做系统归纳和总结了。要是没有系统归纳和总结,书本知识就如同一盘散沙,并不能收拢到一处。除了文科的研究人员,学生,一般人不愿意做读书积累,也不愿意边读书边做记录,只是认为可以记住书中的知识,却并不能把知识连缀起来,组成知识体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只要人们看过图书,就一定会有所印象,即便有时候想不起来了,也还是存在印象,只是不愿意回忆而已。把书本重新交给他,让他来读,就会马上激发鲜活的记忆。可以说,读书之后,书中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深深印在人的脑海里,或者说,像计算机磁盘储存信息一样,储存在潜意识里。当人有意回忆的时候,不一定能回忆起来,但做梦的时候可能会梦到书中的知识和情景。有时候,人们并非忘了,而是“故意忘了”,其实书中的知识和技能都储存在记忆深处,等着合适的条件出现,激发出来呢!

读书本身就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但要博览才能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经过记忆和加工,才能把书中知识和技能统一协调起来,形成知识和经验系统。大部分读书人只是随便阅读,找感兴趣的书来读,却并不会形成知识系统,更不会在知识系统内灵活出入,运用自如。其实,读书是一种乐趣,也是苦趣。获得新知识感到快乐,认同作者的观点感到快乐,但读书时间过长,眼睛和身体就会感觉疲劳,尤其是一边读书一边做记录,就会弄得手忙脚乱,时间长了,还是很累。但是,舒服的读书并非能够形成知识系统,也并非能够获得什么长进。

当然,对于记忆力强的人,逻辑思辨能力强的人来说,读书过程中可以一边获取知识,一边丰富自己的认知系统,形成自己的一套东西,也就是形成了自己的经验系统。尤其是找同类书来读,简直就算是科学研究了。互联网善于搞推送,推送很多人们喜欢的信息,依据的原则是人们喜欢就行,并不是正确与否。于是,人们只是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信息,以为知道了天下大事,形成知识系统了,其实只是生活在非常狭隘的信息茧房之中,不能自拔。互联网阅读也算是阅读,只是没有纸质媒介,但阅读的认知活动和纸质阅读是一致的。

不管是互联网阅读还是纸质阅读,都要让阅读变得有效,就是让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成系统,按照一定的逻辑串联起来。“不动笔墨不读书”算是一种积累和思考的办法,读书人要读透几本专业书作为根底,往外延伸,多读一些专业书籍,再往外扩展,就会让知识成系统了,也会不断丰富这种知识系统,变成了哲人或专家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