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环球观察:城市微更新:桥下灰空间,精细化的设计探索

发布时间:2023-05-19 01:07:33 来源:城市数据

每座城市中不止有 造型百变、风格各异的 景观桥,各种高架形式的桥梁是作为快速交通设施的建设首选,但是在带来通行便利的同时也创造了 面积巨大的桥下空间 。


【资料图】

还有横亘在城市中的高架铁路与快速路,也使道路两侧难以交流互动,破坏城市景观,分割城市空间与功能。

实景图©朱艳婷

实景图©OPEN建筑事务所

所以,虽然我国桥下空间存量虽大,开发利用却十分有限—— 大多数或灰尘四起、偶有杂草,或严密围合、不见天日。 即使有所利用,也大多是周边居民自发行为,或只是作为停车场,关注度低、使用率少,成为城市中的消极灰空间。

这些灰色空间,在增量时代是城市扩张的“附加品”、“衍生物”,鲜有人问津。 但在存量规划时代,这些不起眼的灰空间,或许可以成为城市既有空间中有待挖掘的巨大财富,只要设计师多花点心思或许就能给场地带来质的重生。

令人可喜的是,目前在我国部分城市,已开始有意识地对这些灰空间进行休闲化开发利用。

今天我们来看看关于桥下灰空间的整治提升。

实景图

1、城市社区平台,居民休闲生活的目的地

桥下空间的利用主要服务于周边居民,以生活需求为主,构建多种促进社区邻里交流的场景,如邻里公共空间、社区活动场等,展现全新的生活风貌。

如 上海市长宁区对桥下空间采用集约开发节地模式 ,改造现有空间,无新增占地,节地率达100%。

实景图

其中,苏州河中环桥下空间增加公共开放空间约18100㎡,其中,体育设施约5630㎡,配套设施约1885㎡;凯旋路桥下增加1900㎡公共空间,古北路桥下增加790㎡公共空间, 使原本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转变成集运动、休闲、科普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共空间 ,满足了周边居民对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 。

实景图

该案例体现了以下三点:

通过对桥下闲散土地的利用和改造,强化复合利用和功能叠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通过对桥下空间的更新和功能优化,重塑城市、街区关系,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通过采用政府与市场合作模式,创新土地供应政策,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有力促进高架、河流沿线空间环境改善。

实景图

还有济南的中梁·明湖云璟的示范区位于天桥下的灰色边界,它既是一个住宅项目的展示区,也是将来给市民使用的开放公园。

实景图 ©广州映尺摄影工作室

示意图

整个场地呈狭长型边界,设计通过连续开放的公共入口空间进行串联,形成丰富而包容的空间形态,同时化解狭长空间的压迫感,建立更为积极的周边社区关系,体现了与城市的兼容性, 重塑老城里的温情场景。

实景图 ©广州映尺摄影工作室

整个空间没有复杂的工艺,多余的线条语言,以轻设计的手法去串联 城市广场、森林剧场及林下乐园 三大属性场地,以源自于建筑的一体化语言来协调三者之间的空间融合性,打造统一和谐的景观空间。

实景图 ©广州映尺摄影工作室

实景图 ©广州映尺摄影工作室

空间赋予市民休憩与交往的城市属性,让人们得以 露天观影、树下对弈、池边纳凉,乃至举行创意集市 ,让居民切实感受到设计为生活体验提升带来的价值,重新焕发场地活力,提升环境品质。

实景图 ©广州映尺摄影工作室

位于重庆渝北区的渝鲁园,是一个建在桥下的 口袋公园 。 渝鲁园占地面积约1.8万㎡,其中桥下空间约6000㎡,周边防护绿地约1.2万㎡。

实景图 ©崔力

公园面积虽不大,但园内设施齐全,林下交流空间、邻里展示舞台、健身运动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儿童乐园等一应俱全,每天吸引不少居民前来跳舞、散步、下棋、健身。

此前,这里是桥下“灰色空间”和闲置荒地,周边居民用于种菜和堆放杂物,排水、燃气、电力等城市管线设施错综复杂,影响城市景观形象。

实景图 ©崔力

设计师对其进行改造充分利用了桥下空间遮阴避雨的优势,通过地面铺装设计、植物品种搭配,巧妙地将城市“灰色空间”打造成为一个社区公园,形成儿童玩耍、邻里交流、康体健身、漫步休憩于一体的城市园林活动空间,大大地提升了区域形象品质。

实景图 ©崔力

渝北区城市管理局园林绿化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利用城市空地建设公园,既能清除城市绿化“死角”,又 充分利用城市空间“边角料”, 满足了周边群众的活动需求, 实现“灰色高架桥”到“绿色场地”的转化。

2、城市商业空间,赋予桥下更多可能性

高架桥下空间植入商业功能,可作为休闲、集散的场所,并应 特别注重环境景观品质和视觉引导性设计,成为城市中环境好、年轻化、可美拍的网红打卡地。

实景图 ©朱润资

如 上海武宁路桥下的咖啡馆 ,属于武宁路桥9号“苏河驿”,是目前唯一利用桥下剩余空间而建成的河边驿站,属于上海普陀区运用见缝插针的空间复合理念在辖区内21公里的苏河沿岸设计的20余座水岸驿站之一。

实景图 ©朱润资

桥下空间采用全木质结构,解决了桥下的承重问题;木材表面的温暖质感,又与阴暗的桥洞形成强烈的反差,同时还具有吸音降噪的作用;柔和通透的灯光照明系统,则让整个桥下空间变得通透明亮。

实景图 ©严帅帅

路过的小朋友和成年人可以在长长的室外长椅上玩耍、逗留、休憩,这里还可以举办小型 演唱会、小型展览以及演出等等。 该项目的重新利用,或许能让建筑师找到这些公共空间的另一种可能性,让其不只是一处‘陋室’,为那些有可能使用这些空间的人增添一份最初始的安全感。

实景图 ©朱润资

3、城市绿色步道,唤醒空间活力

纽约的“高线公园”,将废旧的高架铁路变废为宝,更新成为了城市一道绿色的风景线。随之而来的在桥下空间建设城市步道,亦可唤醒空间活力,还可以通过设计景观空间增加空间的舒适度。

中国台湾省台中市,一条长达 1.7公里的旧铁路线 穿过整座城市,同样这一铁路成为了台中市旧城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其历史价值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实景图 ©李易暹

© Mecanoo architecten

该改造设计依托Mecanoo30年的城市规划经验,打造一条以人为本、与其绿河滨水区相辅相成的绿色走廊。

实景图 ©李易暹

该项目可持续的设计策略连接了城市的不同部分, 重新设计并利用旧铁路线, 通过打造生物多样性构筑了 绿色廊道,为城市中的使用者提供休憩与散步场所,同时在其中囊括自行车道及人行道 ,以此更好地满足周围社区的需求。

实景图 ©李易暹

在这个线性的场地内,可持续发展设计涵盖了包括城市更新、公众互动、历史保护、绿化及水源和行人、自行车的通行路线等从广泛的总体规划到小尺度的细节各个领域的设计元素。

4、城市中的生长街区:独具设计感与艺术感

在北京东四环和东五环之间,几条铁轨纵横交错分布, 火车驶过的隆隆声时常响起。

实景图 ©王宁

随着城市发展的契机,这个城市边缘地凭借独有的历史和环境被改造成了 北京梵石iTown·西店记忆文创小镇 。

示意图

项目用地保留了 六条交错铁轨分割下的区域 ,一系列的商业、办公、休闲和创意空间等功能在原有的厂房肌理之下建立起新的混合社区。

实景图 ©王宁

实景图 ©王宁

在这里,用合理的交通方式连接被分裂的街区,创造一个新的整体融合丰富的、多功能的建筑形态。铁轨桥下的空间连接两边的街道,通过地形的设计处理和植物的引入,提供了许多舒适、愉快的轨道下的休闲场所。

实景图 ©王宁

且利用轨道下的空间设计停车场地,融入和完善了街区的功能配套,解放街区中心。

实景图 ©王宁

实景图 ©王宁

街巷是小镇最重要、最复杂的核心体系,在这里把它设计成 一个连续的、灵活的共享空间 ,用化繁为简的设计策略整合街巷,大部分场所为灵活的活动留下了开放、流通的公共空间。比如等火车的花园 、轮滑广场、街角艺廊等等。

这家2016年才开始建设的园区,成功吸引了100多家企业入驻,其中有近90家是文创企业,占到园区企业的80%以上。

小镇内精彩的建筑作品 ©gooood

如 优酷视频、爱奇艺、小糖人文化传媒以及明星的经纪公司都开在这里, 以影视产业为龙头,设计、艺术中心、影棚、录音棚等配套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一条以影视IP延展为主的比较完善的产业链。

实景图 ©王宁

绿皮火车带来的上世纪工业文明的气息以及略显嘈杂的环境,让这里有了一种 “艺术调性” ,对选择进入这里的企业来说,看重的正是这种艺术感:“火车驶过时的韵律感和电影的节奏很像,能带来许多灵感。”

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 ©王宁

这些改造项目为每座城市中高架桥下的空间、轨道交通沿线的零星用地和不规则用地等等区域, 提供了良好的样板和示范。

结语:

可以看出,城市桥下空间的利用愈发为城市政府所关注,但较为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的开发实践,大多还停留在“点状示范”,仅仅辐射一方社区,而不足以对整座城市产生大的影响。

近几年,虽然也已有城市开始尝试对桥下空间进行体系化开发,如上海、北京、广州等提出激活桥下空间的计划,但在体系化开发的组织机制、开发模式等方面还有提升优化的空间,未来值得大家一起探索。

中国的高架下,需要的绝对不仅仅是流浪汉的栖息地和停车空间。

对于桥下灰空间的开发,应当从城市发展与整体提升的角度出发统筹规划,要系统化解决城市问题,成为人民城市发展的空间财富。

本资料声明:

1.本文为建筑设计技术分析,仅供欣赏学习。 2.本资料为要约邀请,不视为要约,所有政府、政策信息均来源于官方披露信息,具体以实物、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文件及买卖双方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为准。如有变化恕不另行通知。

3.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本文来源:世界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大数据推荐发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