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慢性病已成为全球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日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2023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报告中显示,全球非传染性疾病过早伤亡率从2000年的22.9%降至2023年的17.8%。我国第7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2.6亿,经过研究发现我国老龄化人群的慢性病发病率高达50%,所以约有1.3亿老年患有各种慢性病。其他人群约有5000万慢性病患者,合计1.8亿人。
慢性病简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慢性病,是指那些因长期积累而形成、又不构成传染性的疾病形态的总称。常给个体、家庭和社会带来无限的身心痛苦和承重的经济负担。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是对慢性病致病因素进行有效干预的方法之一,是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慢病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能狭隘的将慢病管理理解成慢性病的管理,还应当利用其各个要素(人、财、物、信息和时空),借助管理手段,使慢病管理的社会效用最大化。
慢性病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肿瘤、慢阻肺等疾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总体呈现出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而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的“三高三低”现象。
以高血压为例,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5.2%,患者人数达2.7亿,每年与高血压有关的死亡人数达200万,约70%的脑卒中死亡和约50%心肌梗死死亡与高血压密切相关。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遏制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的核心策略,但我国高血压患病知晓率仅为46.5%,治疗率为41.1%,控制率为13.8%。门诊报销较好的北京市部分社区调查显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为58.3%,明显高于全国水平。通过降压治疗,可降低脑卒中风险35%-40%,可降低心肌梗死风险20%-25%,降低心力衰竭风险超过50%。最常用的降压药物初始小剂量联合治疗可明显提升高血压达标率。
随着我国医疗设施不断改善,医疗机构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药店逐渐开展慢病管理布局,居民也逐渐有了健康意识,通过健康体检等手段预防慢病。此外,互联网慢病管理模式的兴起,也极大方便了患者的慢病管理和治疗。
慢性病管理行业产业链分析
按慢病管理流程划分,其产业链上游主要由健康管理机构、体检机构组成。其中,体检机构以体检过程中获取的用户健康信息为基础进行风险评估与健康干预,以体检结果为导向,更具有权威性和意见指导性。但我国目前大部分体检机构在个性化体检建议及体检后的管理服务等方面还有所不足;健康管理机构多是从体检机构发展而来的,除体检服务外还提供健康咨询、健康讲座等健康促进项目,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能自我监测、自我管理、自觉进行健康计划。
产业链中游由专业医疗机构、线上问诊平台组成。医疗机构主要以问诊诊断的方式参与到慢病管理中,是慢病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渠道。大部分慢病患者长期服用的处方药物获取壁垒较高,需要专业医疗机构诊断后开处方获得。目前,我国虽在积极推进分级诊疗,但渗透率还远远不够,线上问诊平台的发展有效补充了患者的部分溢出需求。
产业链下游由医药企业、医械企业、药店等线下慢病管理企业及互联网慢病管理企业构成。其中,医药企业和药械企业主要为患者提供慢病管理的药物及设备等产品,线下药店既可以提供慢病管理产品,又可提供线下的慢病管理服务。目前我国四大连锁药店(大参林、老百姓、益丰药房、一心堂)纷纷布局慢病管理领域,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慢病管理模式,慢病管理已成为线下药店重要的增长点,预计未来仍将持续深化布局。互联网慢病管理企业则是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对接医药企业、药店等,为患者提供线上服务。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慢性病管理行业市场分析与投资咨询报告》分析:
对于慢病患者来说,虽然药物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疾病症状、延缓疾病发展,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改变自身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对饮食、运动、作息进行合理规划和控制。慢病的最大特点是患病时间长,患者往往需要持续照护、长期服药、高频复检,且患者的主动参与程度、自我管理能力及依从性将会极大地影响疾病发展。因此,仅仅依靠患者的自觉性来治疗慢病并非长久之计,患者需要合理的慢病管理模式来帮助他们完成治疗方案、加强自我管理,而如此长期和密切的监护及管理并不适宜由集中化的医院来提供。国内慢病管理的服务需求大、好处多,为慢病健康管理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慢病管理行业政策环境
2012年,我国首次将慢病管理防治列入政府工作规划。2015年起,我国针对慢病管理行业的发展规划、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推动慢病管理行业发展。如2020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发改综合[2020]1565号),提出将慢性病互联网复诊费用纳入医保范围;2021年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国卫基层发〔2021〕23号),提出有针对性地为慢病患者提供服务。慢病管理作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未来将迎来更多政策红利。
慢性病管理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慢性病患者基数的不断扩大,传统粗放式慢病管理模式难以满足我国的现实需求,在新技术的驱动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为核心的各种软硬件工具开始渗透到慢病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其中,大数据技术能够在对慢病患者的健康数据进行收集和监测的基础上,建立健康评价预警,为慢病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并进行随访,不仅能提高慢病管理的效率,还能帮助患者减少医疗费用并有效改善疾病预后等。
慢病管理作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未来将迎来更多政策红利。在政策倾斜和相关技术深化融合下,愈来愈多的企业将切入到慢病管理赛道,不断拓宽行业发展空间。
目前,慢病的监测、治疗、数据收集及反馈等环节主要应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5G及区块链等技术,可促进医疗数据的共享与利用,帮助管理、治疗病人的过程变得更高效、更有针对性。未来,技术端对慢病管理行业的影响将逐渐加深,可有效解决慢病全流程管理中的痛点。
想要了解更多慢性病管理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慢性病管理行业市场分析与投资咨询报告》。报告对我国慢性病管理的行业现状、市场各类经营指标的情况、重点企业状况、区域市场发展情况等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和深入的分析,着重对慢性病管理业务的发展进行详尽深入的分析,并根据慢性病管理行业的政策经济发展环境对慢性病管理行业潜在的风险和防范建议进行分析。